湖北“十四五”文化产业量质并进 文化企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9%中部第一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0-02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
“十四五”以来,湖北文化产业克难奋进、聚势突破,实现了整体性跃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湖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十三五”期末的2967家增长到2024年底的4162家,四年净增1195家,增幅超过40%,总量排在全国第六位,2025年上半年达到4213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从3796亿元增长到5355亿元,连续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总量稳居中部第一位。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587亿元,同比增长9.3%,占中部六省总量的32.6%。
数据显示,湖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期的1722亿元攀升到2023年底的2750亿元,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末期的4.01%提升至2023年底的4.84%,预计到“十四五”末将突破5%。全省规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营收从“十三五”期末的102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6%;文化新业态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从“十三五”期末的27%提高到2024年的36.7%。2025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营收占比再提高至37.7%,走出一道昂扬向上的跃升曲线。
“十四五”以来,湖北高举长江文化大旗,守护荆楚千年文脉,着力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完成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新增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6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连续4年上榜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简牍研究高地;持续编纂《荆楚文库》,累计出版631种767册,被国内500多家单位和境外16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收藏。
文艺精品百花齐放,文化惠民提质增效。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12部作品喜获“五个一工程”奖,16个项目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居全国第二。精心组织“五个一百”文艺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达5.5万余场,组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6万余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9个、文化馆126个、博物馆245个、美术馆63个、非遗展示馆39个,数字农家书屋2.3万多个,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文联系统成立志愿服务组织2600余个,注册文艺志愿者5.6万余人。预计未来5年,将培养一线万余人,形成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基层文艺人才支持体系。
为积极应对融合发展新需求,湖北聚焦“大健康、新文旅、泛娱乐、智能化”,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度融合,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一批文博场所成为热门景点、接待人次屡创新高,湖北成为全国热门赏花游目的地、南方滑雪最佳体验地、长江夜游首选地。2024年,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人次首次突破500万,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第三、中部地区第一;2025年1—8月份,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时期,湖北实施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整省试点,全面推进“大思政”体系建设,推出“新时代中国”系列思政金课130多门,首创“百校千馆”思政育人平台,超过300万师生走进各类场馆研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效融合。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科学教育实验区12个,全面落实中小学每天综合体育运动2小时,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值得关注的是,湖北坚持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近3年来,全省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3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总数全国第四。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组织高校与中科院5个在汉院所协同培养研究生,办好6个国家级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226万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5个,职业院校为产业发展输送70%以上的新增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五”以来,湖北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坚定不移抓法治、优环境、促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和法治支撑。2024年,全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1.56%、28.52%,传统侵财犯罪发案数同比下降44.44%,全省命案发案数连续四年下降,特别是今年以来命案发案同比下降30%,整体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0.4%,创近10年最大降幅。
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十四五”期间,全省法院受理案件5697808件,结案5436311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首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寻求涉企纠纷“最优解”,审结各类涉企案件2807099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在各地工业园区共建979个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站,审结知识产权案件74440件,助力打造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优选地”。加强涉外审判工作,审结相关案件15165件,服务对外开放发展。深化执行难综合治理,三年执结案件200.3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3202.2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