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智库报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36个重点城市贡献392%的国内生产总值

2025-08-15

  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

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南宫28APP下载智库报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36个重点城市贡献392%的国内生产总值

  编者按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我国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5.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7.1%的人口、贡献了39.2%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组织团队,对我国36个重点城市2024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形势进行分析与展望,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各城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提供参考。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根据各城市公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进行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分析,并梳理总结各城市2024至2025年上半年经济发展热点亮点和问题挑战,展望2025年下半年重点城市经济运行态势。

  一是合理区分“中心城市”层级。除北京、上海外,天津、重庆、广州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武汉等11座城市定位为大区域级别的中心城市,另有13座城市定位为华南、华北、西南、西北等次区域级中心城市。二是发挥重点城市支撑区域经济布局作用。国务院对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明确了城市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导向,并对部分城市融入其他区域重大战略予以强调,如要求天津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协调联动等。三是注重培育壮大区域、城市新增长极。一方面,对同一区域、省域内的“双城”协同联动发展提出重点要求,以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另一方面,要求部分城市培育新增长极,将其作为构建国土空间体系的重点内容。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重点城市产业发展主流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重点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火热高频词,各地纷纷“抢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占先”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二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概念火热。杭州凭借宇树科技等高知名度企业建立的影响力优势、深圳凭借相关企业数量和产业链总产值的规模优势争夺“机器人第一城”;上海、深圳、成都、合肥等城市纷纷加入“低空经济”万亿级新赛道。三是杭州“六小龙”掀起城市创新发展热潮。南京、合肥、济南纷纷发文研究探讨杭州“六小龙”和DeepSeek的成功经验,西安专门召开“DeepSeek影响与启示”特别论坛。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中同质化竞争现象初显。一是盲目对标、简单模仿。“杭州效应”引发各地“科技创新焦虑”,易导致简单复制“标杆城市”模板,对热门领域、热门科技一哄而上,以及新老产业缺乏衔接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二是片面理解、模式单一。部分城市只侧重产业发展,却忽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培育“土壤”和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或加剧区域分化。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呈现“东优于西”“南高于北”的区域分化趋势,可能因“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差距。

  2024年以来,各重点城市围绕以旧换新、首店经济、消费场景创新等核心领域发力,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一是“以旧换新”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郑州市简化补贴审核流程、鼓励企业让利促销,深圳市将消费级机器人、智能运动装备等年轻群体青睐的“年轻消费品”纳入补贴范围,长沙市将湘绣、陶瓷等地方特色工艺品纳入政策补贴范围。二是首发、夜间、冰雪等新经济蓬勃发展。上海市2024年累计吸引3500个品牌举办首发活动,全年新增首店1269家,稳居全国首位。重庆市连续4年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哈尔滨市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累计接待游客、游客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9.7%、16.6%。三是直播带货、AI游戏、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点不断涌现。广州市构建“前播后厂”全链条生态,2024年直播电商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杭州市发布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游戏设备等周边衍生产品成交量增长80%。成都市发布的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带动周边文化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也要看到,2024年超半数省会城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一线城市和东部二线城市消费市场普遍走弱。一是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消费预期转弱。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0%、3.30%。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不足、消费意愿被抑制。部分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导致进城农民工消费意愿受到抑制。三是部分城市倚重重点行业明显。主要依靠补贴政策拉动汽车等少数品类消费增长,但随着政策拉动效用边际递减和将来政策红利“退潮”,消费市场稳定发展或面临挑战。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以来,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连续保持修复态势,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市场有望率先“止跌回稳”。一是改善性需求成为新房市场重要支撑。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1—5月,30个重点城市90—120平方米新房成交套数占比保持在四成左右,120—144平方米户型成交首次达到30%,改善型楼盘占据新房市场主流。二是“以价换量”带动下二手房交易活跃。据克尔瑞地产研究数据,2025年一季度,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22%。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成都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增幅均超20%,深圳同比增长超30%。三是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5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一线城市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二线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一线城市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二线个百分点。四是“低总价”二手房成交量明显回升,“高总价”新房成交量较快增长。2024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300万元以下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分别增长50%、62%、93%。同时,高端需求表现出较强韧性,2025年3月,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出现高总价网红楼盘热销现象。

  然而,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房地产行情分化仍在延续,二季度边际有所转弱,反映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一是城市间房地产市场修复程度分化明显。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市场修复态势较明显,广州市场修复滞后。其他重点城市中,杭州、成都、宁波、南昌市场修复情况较好。二是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冷热分化普遍。特别是一线城市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市场价格和销量走势分化显著,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呈现“核心涨、外围跌”的态势。

  2024年以来,为加快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城市聚焦“人才政策、产业布局、城市品质”三大领域,打响“抢人大战”。一是争相推出政策“组合拳”,吸引青年人才。如成都实施“蓉漂人才计划”,构建“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扩大“蓉城英才卡”覆盖范围。杭州降低落户门槛,大专生只需在杭州工作并缴社保就能落户。二是聚焦产业链短板和新兴产业布局,精准按需引才。如北京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人才放宽落户限制,上海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天津对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落户取消社保缴纳年限要求。三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用体面就业、舒适就业留住青年人。如成都因更易实现生活质感和工作状态的兼顾、杭州因精细智慧有温度的城市治理,受到年轻人青睐。成都、西安、福州、海口、贵阳、杭州等通过对随迁老人、随迁子女的支持举措,吸引家庭型迁入。

  也要看到,城市人才竞争还存在隐忧和矛盾,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有待检验。一是人才政策竞争带来财政和管理隐忧。城市人才政策内卷式竞争既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也带来“政策套利”“政策猎人”等乱象。二是存在短期流量和长期融入的矛盾。部分城市人才政策更侧重短期内招引,但长期来看存在人才与产业体系适配性不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不深等问题。三是加剧区域城市和人才群体分化。在省际层面,部分城市虹吸效应强化,部分省会人口增速放缓。在省域内部,强省会战略加速人口向省会城市聚集,其他地级市则面临人口和资源流失的风险。

  2024年11月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已相继在全球挑起地缘争端和“对等关税”贸易战,更对我国实行芯片禁运、数据断供等管制措施。尽管2025年5月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就互降关税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中美之间贸易、科技、安全等方面摩擦不断的趋势并未改变,重点城市亟须提升开放经济发展韧性,以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风险挑战。一是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聚焦城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外贸产品,拓展“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及中亚、中东、非洲等市场,降低对美欧市场的依赖。二是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落实《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优化外资服务与权益保护,结合城市优势产业链发展,鼓励在地外资企业扩大再投资。三是指导本地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参与“两新”政策,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支持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消费需求,融入国内消费市场。

  2025年5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至5.0%,但全年就业总量需求预计仍将保持高位,且部分行业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重点城市应顺应就业需求变化,积极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青年就业观念转变,并为新就业形态的权益保障、公共服务提供政策支持。一是超大特大城市着重推动就业与人才、公共服务供给等制度联动,为青年人才、高技能蓝领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中西部省会城市可推行就业安居激励政策,为随迁子女、老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积极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建设储备人才。三是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等产业对人才需求持续增长趋势,挖掘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标注师、飞手等岗位缺口较大新兴行业就业潜力。

  重点城市人口规模大、居民收入高、消费供给丰富,提振消费基础扎实、潜力较大。2025年下半年,重点城市消费预计将在消费预期改善下调整恢复,特别是服务消费增长弹性更高。应聚焦“一老一小”、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从需求侧激活、供给侧优化两端发力,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一是完善育幼服务体系。落实发放育儿补贴政策,完善公办托育设施建设,围绕优质教育、兴趣培养等打造育儿消费新增长点。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力推进交通出行、商场超市、酒店住宿、旅游景区等场所适老化改造,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三是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办学校学位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各地围绕重点领域和热点赛道进行“泛式”探索性发展,但随着优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清晰,需引导重点城市立足现有基础优势、产业基因深耕优势细分赛道。一是推动重点城市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差异化布局。鼓励重点城市瞄准产业分工定位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引导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不同品类、不同业态上进一步下沉式布局。二是加大力度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鼓励重点城市政府着力打造良性竞争市场环境,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在重塑竞争模式中的作用。以行业组织为主体完善企业竞争行为自律约束机制,发挥协同创新引导作用。

  面对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增建设空间紧约束,重点城市要承担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带动区域发展责任,必须以优化空间配置效率为前提,充分利用存量空间做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做好存量盘活,妥善应对空间约束。结合新一轮开发区目录规范调整、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等,不断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和品质。二是开展战略研究,拓展城市核心功能。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长”积极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丰富拓展重点城市特别是中西部重点城市核心功能。三是加强统筹平衡,提升集聚辐射效能。建立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发展和非核心功能辐射扩散,实现集聚和辐射的高质量动态平衡。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南宫28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